文物建筑保護中的價值觀問題● 陳志華
編輯: 來源: 發布時間:2018年3月20
為擺脫那些原則,我們通常使用的口實是:西方的建筑是用石頭造的,我們中國的建筑是木構的,所以,西方的理論不適用于中國。中國應該有自己的文物建筑保護理論。
其實,在西方主流的文物建筑保護的價值觀、原則和方法中,看不出它們是僅僅從石質建筑的維修中引發出來的。它們講的是一般的、基本的理論,與建筑的材料、構造等等沒有關系。文物建筑的根本價值是作為歷史的實物見證,在這一個核心問題上,木構建筑和石質建筑有什么不同嗎?作為歷史的實物見證;它們所攜帶的歷史信息的真實性是它們價值的命根子,這不是邏輯的必然推論嗎?為了保證歷史信息的真實,必須遵守那些文物建筑保護的“道德守則”,不是理所當然的嗎?這一個邏輯嚴謹的理論體系,和文物建筑是什么材料的、用什么結構,有什么關系呢?
一些倡議“中國特色”的人士有一點誤解,其實西方世界里并不是所有的建筑都是石質的,相反,木構建筑到處都有,而且是大大地有。不但中小型建筑多用木構,即使神氣活現的宮殿、府邸和寨堡,它們的屋蓋和樓板也大都是木質的。哥特式主教堂是典型的石質建筑,但它們的拱頂之上都還得覆蓋一個木構屋頂,連幾乎每個城市上都高高聳起的穹頂,也往往是用木質的構架,或者在磚石穹頂外再加一個木構外殼,覆一層銅皮或鉛皮。
中國的文物建筑當然有自己的特點,什么建筑都會有自己具體的特點。做維修工作,決不能不看對象具體的特點。但是,文物建筑保護的基本原理大概是相同的,歷史的真實性和“歷史清楚”總歸是不應該抹殺的。如果這套“道德守則”的底線沒有了,文物建筑保護也就沒有了一定的標準,無章可循,什么人都可以自說其話,那種情況大概不大好吧!
基本原則是理論性的,理論不能讓步,理論一讓步就一錢不值了。但任何理論在實踐的時候都不免因具體情況而做些讓步。有時候是遇到當時不能克服的困難,而且,不論西方還是中國,都有不少“死馬當活馬醫”的方案。例如,地震之后,墻體嚴重酥裂,留著岌岌可危,但只要一拆就沒有幾塊整磚,不能復原了。一些西方人采用的辦法是在墻體上鉆了許多孔道,或者灌入樹脂,或者插入鋼筋,再灌水泥。這辦法不“可逆”,但目前再也沒有更好的辦法。它至少保持了原磚、原灰漿、原砌筑。但西方人并不因此要求修改或取消“可逆性”這條原則。因為他們懂得理論體系的重要性,有了它,才有方向,有目標,才會有所追求。理論原則所持的標準是100分,雖然考了60分便能及格,但豈能因此要求取消100分的標準。
上篇:
下篇: